大禹治水成功,天下划定九州,夏王朝统一中国| 经典中国通史03

2025-05-28 10:48:34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史记·夏本纪》),因此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认为 鲧治水所以失败,主要在于没有观察到水流的自然...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史记·夏本纪》),因此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认为 鲧治水所以失败,主要在于没有观察到水流的自然情况,没有对山川泽薮的自然状况作测量,因势利导地排除四处横流的洪水,而只是用“堕高堙庳(yīn bì)”的筑堤堵流的方法。

于是禹就首先亲自带领大家“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史记·夏本纪》),就是亲自去勘察高山、大河,树立标记,什么山应治理,什么河应疏导,都一一记下。勘测清楚洪水区的自然山势和水流之后,才制定“疏川导滞、锺水丰物” (《国语·周语下》)的治水方案。

这是一个变害为利的方案,它不但能使四处横流泛滥成灾的水,经过疏通河川、开导阻滞(疏川导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归大,流入大河,同时还利用一些泽、薮、洼地聚积一定水量(锺水),在需要的时候,有丰富的水源供给百物使用(丰物),如耕种农田、放养牲畜、生活饮用等等。若遇天旱缺水时,就更能发挥作用。

尤其为后人所称颂的是, 禹的治水不仅是单纯治理水患,而是在治水的同时“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也就是治水和修治农田相结合,在可以耕种的地方,开出田间沟洫,用小水沟既能排除积水,也能通水灌溉。一旦横流之水被排除,农田不但可以耕种,而且有纵横沟洫可排、可灌。这个治水方法,既可行,又实惠,当然会受到人民的拥护了。

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公而忘私,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先在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给炎黄子孙们树立过不少的光辉榜样。大禹就是其中的一个。

禹是治水的领导者,在整个治水过程中,他是“身执耒(lěi)锸(chā),以为民先” (《韩非子·五蠹》)。也就是说大禹手执起土工具(耒锸),亲身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民作出了榜样(以为民先)。十几年来的艰辛生活,使大禹人消瘦了,小腿上的汗毛磨光了,头上束发的簪子、帽子掉了,都顾不上去拾起来。

禹的家在嵩山之下,颖水岸边。从他开始领导治水离开家门,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尤其是在第一年,妻子女娇生了儿子还不到十天,禹经过自家门口,乡邻们告诉了他,希望他回家看一看。他说,现在治水刚开始,没有功夫去看。乡邻们又要他给儿子起个名字,他说就叫“启”吧,意思是治水启行。过了五年,启已经五岁了,听见乡邻们说父亲禹又经过家门,但又没有回家,不禁放声大哭起来。

禹在治水过程中,不但亲身参加劳动,还善于团结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根据治水、平土的计划,在各自的族居地配合治理河川。参加治水领导的契、后稷、皋陶和益都把各种事务管理得有条不紊。

禹治水是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一方面是疏导流水,一方面则是开沟洫,发展农业种植,变水患为水利。在发展农业种植的同时,也充分开发山林资源,鼓励人民进行狩猎和畜牧。所以治水工程刚进行几年,就见成效,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很快就安定下来。

这样参加治水的氏族、部落也愈来愈多,不仅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的人民参加了治水大军,就连长江、淮水流域的氏族、部落的人民也开始学习禹的治水方法,治理各自地区的水患。禹的影响在数年之间就遍及大河南北、江淮两岸。

禹领导着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人民,经过13年的奋斗,终于把滔滔洪水制服了。于是舜召集了华夏部落联盟的酋长们,开了一次庆功大会,会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给禹颁赐玄圭。玄圭是用黑色的玉石琢磨而成的上尖下方的礼器,受赐的人将它捧在手中,象征着立了丰功伟绩,应受人们的敬意。

在禹治水的过程中,契、后稷、皋陶和益这四个氏族酋长不但“佐禹有功”,而且还协助禹组织人民安定生活,发展生产。他们领导各地区的氏族、部落人民开辟农田、从事耕种,饲养家畜,发展畜牧,进行田猎、捕禽猎兽。于是在千里中原出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是说在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禹的遗迹,这就是划为九州的地方。若按《禹贡》记载,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按古九州所属的今地,古书的记载虽详略各有不同,但都能确定。

冀州,包括今辽宁西部、河北西北部、河南黄河以北、山西全省和内蒙古中部。

青州,包括今山东北部、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三省东部、朝鲜西部。

徐州,包括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北部。

扬州,包括今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台湾全省、湖北东部和广东北部。

荆州,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全省、广西北部、四川和贵州两省东部。

豫州,包括今河南大部、陕西西南部、湖北北部和山东西境小部。

梁州,包括今四川大部、贵州西部、陕西和甘肃两省南部以及云南北部。

雍州,包括今陕西北部、宁夏全部、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青海大部以及新疆、西藏东部。

由于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南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

当以禹为首的夏后建国时,才会很快地把许多氏族、部落统一在夏王朝领导下,才会出现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襄公七年》)。所谓的诸侯,也就是各地区的氏族、部落酋长。万国是形容其数量相当之多。

禹会诸侯于涂山,是夏王朝统一中国的象征。

(编者注:为了更好地普及我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我们将从夏商时代开始,对中国历史做一个连载。本篇系经典中国通史《夏商史话》连载03,欢迎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夏商史话》。《夏商史话》作者为孟世凯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