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捕捞到人工养殖,汕尾如何实现“海胆自由”?

2025-07-05 15:30:26
随着汕尾市城区捷胜首届海胆文化旅游季收官,在社交媒体上,“在汕尾实现海胆自由”成为高频表述。海胆,这一海洋中的“黄金美味”,为...

随着汕尾市城区捷胜首届海胆文化旅游季收官,在社交媒体上,“在汕尾实现海胆自由”成为高频表述。海胆,这一海洋中的“黄金美味”,为何能引发如此高的期待?

炒海胆沙、煎海胆粿、海胆蒸蛋、铁板海胆豆腐、刺身海胆、遮浪海胆粽子……现如今,来汕尾旅游的,都免不了品尝一顿当地特色的“海胆餐”。那么,在汕尾真的能实现“海胆自由”吗?

兼具食用价值与产业潜力的海产珍品

海胆是海鲜中的“小丑”,却不可貌相,得益于绵软顺滑、鲜香浓郁的口感,海胆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海中珍品”,颇受食客们喜爱。

海胆几乎遍布世界所有海域,但真正能称得上“世界名胆”的却寥寥无几。“我国海胆产量中,辽宁、山东加起来占比约98%,广东的海胆产量仅占全国的1.5%。”汕尾市海洋产业研究院院长黄献培介绍,我国有100多种海胆,然而大部分海胆都不能食用,可食用的经济海胆仅10余种。目前,中国有5种海胆被规模化开发,北方以虾夷马粪海胆为主,南方则以紫海胆为主。

紫海胆属于暖水性经济型海胆,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捕捞品种。紫海胆成体黑紫色,体型大中型,壳体呈高拱形,棘刺长且尖锐。紫海胆口感清淡微甜,轻盈柔滑,性腺甜度高,甜味突出,还略带坚果香。

汕尾市红海湾海域是紫海胆的核心产区,特别是捷胜海域,岩礁遍布,浮游生物丰富,海水清澈且流动性佳,为紫海胆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产出的紫海胆,肉质金黄,味道鲜甜馥郁,曾是明清时期的贡品,如今更是渔民世代守护的“海中黄金”。

黄献培介绍,紫海胆不仅滋味鲜美,还富含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食用紫海胆,最经典的方式是做成刺身,凭借本身鲜甜的口感,无需添加任何调料,就能让食客品尝到纯粹的美味。

黄献培针对捷胜海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展开了有组织的系统科研攻关。他表示,围绕紫海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多糖成分药用价值高、海胆壳碳酸钙纯度高的“三高”的优势,团队将突破酶解工艺,提取海胆多糖,研发参胆口服液、海胆酱等多款高价值衍生品,提升紫海胆的附加值。

海胆美味却难“自由”

在海洋馈赠的众多美味中,海胆凭借独特口感与丰富营养,始终占据着高端海产市场的重要位置。

但同时,海胆因捕捞困难,且市场需求量大,即便价格居高不下,也常常是“一胆难求”。尤其是汕尾海域水深条件较好,15米以深海域的面积占比达到80%,海水平均温度25℃。低温、高盐、高磷的海水环境,促进了浮游动植物生长,也让这片海域的海胆格外的肥厚鲜美。

然而,在汕尾实现“海胆自由”并非易事。长期以来,汕尾海胆主要依靠捕捞获取,人工养殖难以实现。海胆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其生长需要特定的水温、盐度和水流条件,且以海藻为食,养殖难度极大。

在被誉为“潜水打捞之乡”的捷胜镇石头村,渔民们驾驶自家小渔船,穿梭在碧蓝的海面上,凭借历年经验判断海胆的栖息地,随后将其打捞上来。

“海胆必须靠人潜水捕捞,每天一早出发,有时一捕就是一整天。”有着多年海胆捕捞经验的渔民老李说。海胆捕捞需选择风平浪静、阳光充足的时段。不仅潜水船员要水性好,身体素质也要过硬,因为在深水区域,人体要承受较大水压。

“捞海胆要掌握海胆的生活习性,海胆多刺,一般栖息在浅海处、海藻丰富的海区礁林间或石缝中,以及较坚硬的泥沙质浅海地带,多群居底栖,有背光和昼伏夜出的习性,以海藻幼体为食。”老李说。

海胆大多栖息在距离海面3—7米深,藏在海藻和海草遍布的礁林间或石缝中,这使得人工捕捞的效率始终难以提高。而这也导致海胆价格昂贵,在汕尾通常要卖到300元一斤上下。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需求增加和过度的捕捞,捷胜海胆面临野生资源枯竭危机。渔民们每次出海,带回的海胆越来越少,让这一美味越来越难以接地气,更遑论“自由”。

首批养殖海胆即将上市

今年3月,一则消息拨动了众多食客们的心弦:广东汕尾首批人工养殖海胆即将上市,第一批饲养的紫海胆有2000多斤,大概3万—4万个。

海胆还能养殖?不仅普通人听着新鲜,就连一辈子生活在海边的老渔民们都闻所未闻。

这场海胆养殖的探索,由汕尾新胜水产繁殖有限公司董事长黎祥君发起。一直以来,海胆看似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但养殖却并不容易。

捷胜“海胆+”汕尾特色水产综合体项目负责人余增跃说,该项目由新胜水产牵头建设,是汕尾深耕“海上粮仓”,推动海胆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胜水产就已引进当年台湾最新的水产养殖技术和合作团队,在捷胜镇石头村双石湖旁沿海地区规划出镇内具规模水产养殖场。

余增跃说,为让更多人实现“海胆自由”,在这场探索中,黄献培带领汕尾市海洋产业研究院科研团队专注海胆生态繁育,攻克了人工育苗存活率低的技术壁垒。

“我们现在的产量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黄献培介绍,种苗方面,他们采用人工干预受精的技术,通过添加天然产物大蒜精油,将幼体成活率从5‰提升至10%,攻克了人工育苗存活率低的技术壁垒。

“待养殖场地全面建成,我们将引入物联网水质监测、AI精准投喂系统,让养殖环境更安全,海胆生长更可控。”余增跃说,目前一期项目已取得一定成果。基于此,二期将围绕海胆产业链深化布局,研发海胆酱、海胆肽等高附加值产品,深挖海胆产业价值。

余增跃透露,新胜水产正在打造多营养层级紫海胆立体养殖科研示范基地,开展紫海胆立体养殖装备研发,探索天然养护型增养殖模式,驯化适养多营养层级生物。同时,公司正在筹建南方地区首个海胆原种场和海胆种质资源库。

长远来看,公司将打造集海胆种苗繁育、科研、文旅于一体的海洋产业综合体,建设海胆种苗培育、养殖加工、“海胆+”产学研三大基地。通过打造海胆主题观光工坊、海胆体验馆,让游客体验“从海洋到餐桌”的鲜味之旅,带动周边农户和渔民向新一代水产人转型。

海胆吃法丰富多样,不少人认为,生食最能品味海胆原汁原味的鲜美。在日料店,马粪海胆颇为常见,它个头偏小,单个重量通常在50克左右,一份日料海胆菜品,往往仅使用一个马粪海胆。

而在汕尾,当地海域盛产紫海胆,海胆菜品风格与日料店大相径庭。一份汕尾海胆菜品,会用到多个紫海胆,对食材的筛选近乎苛刻,几十斤海胆才能精选出一斤纯海胆肉。相较于日料店一份仅用一个海胆,汕尾的海胆菜品分量十足。这种在海胆食材使用上的慷慨,从食材获取与消费体验层面而言,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海胆自由”。

原标题:《从靠天捕捞到人工养殖,汕尾如何实现“海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