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龍鳥屬

2025-08-14 06:28:21
食性 編輯 參考NIGP 127587繪製的復原圖,圖中的中華龍鳥正在捕食一隻大凌河蜥 編號NIGP 127587標本的胃部曾發現一個蜥蜴的完整顱骨,顯示中華龍...

食性

編輯

參考NIGP 127587繪製的復原圖,圖中的中華龍鳥正在捕食一隻大凌河蜥

編號NIGP 127587標本的胃部曾發現一個蜥蜴的完整顱骨,顯示中華龍鳥會以行動迅速的小型動物為食。在中華龍鳥的化石發現處附近,發現了大量此種蜥蜴的化石,但當時尚未被研究、敘述過[4]。2017年,Fiann Smithwick、Robert Nicholls、Innes Cuthill、Jakob Vinther根據蜥蜴的特徵和發現地點比對,鑑定這隻蜥蜴屬於大凌河蜥。很巧的是,大凌河蜥正好與這件化石在同一年(1998年)被正式發表[13]。

在第四個標本(編號GMV 2124)的胃部區域發現了三個哺乳類的頜部。在2006年,Jørn H. Hurum、駱澤喜、Zofia Kielan-Jaworowska將其中兩個頜部鑑定為張和獸(Zhangheotherium),另一個為中國俊獸(Sinobaatar),顯示這兩種動物曾為中華龍鳥的食物。有趣的是,張和獸已被證實具有有毒的針刺,如同現代鴨嘴獸,這顯示中華龍鳥以可能有毒的哺乳動物為食[14]。

繁衍

編輯

編號NIGP 127587標本的下腹部發現了數顆蛋。其中,兩顆蛋位於恥骨柄部的前上方,其他顆則位於前兩顆蛋的下方。蛋的平均長度為3.6公分,寬2.6公分。該標本的身長則為1.07公尺。由於蛋殼完整、位於身體的下腹部,不太可能是該中華龍鳥吞食這些蛋,而是該中華龍鳥還沒產下這些蛋[4]。

羽毛

編輯

中華龍鳥化石所保存的羽毛痕跡與內部組織

中華龍鳥的所有標本都保有絲狀結構的痕跡,大部分古生物學家認為這些痕跡代表者非常原始的羽毛。這些絲狀結構分佈於標本的頭後方、手臂、頸部、背部、以及尾巴的上下側,身體的兩側也有額外的絲狀結構。董枝明等科學家根據絲狀結構的分佈、密集程度,提出中華龍鳥在生前是全身覆蓋者羽毛,而腹側的羽毛在化石化過程前就已經腐爛、分解[4]。

絲狀結構與身體之間有段空隔,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空隔在生前由皮膚、肌肉組織組成。頭部與尾巴末端的空隔較細,絲狀結構較接近骨頭,顯示這些區域的肌肉組織較少。背椎與絲狀結構的空隔較寬,顯示該處的肌肉組織較大[4]。

根據絲狀結構的分佈、與波浪般的整體外廓,顯示這些原始羽毛相當柔軟。有研究利用顯微鏡檢驗這些組織,發現每根絲狀結構的邊緣較黑,內部較亮,顯示這些絲狀結構的內部中空,類似現代羽毛。與體型接近的哺乳類的毛髮相比,中華龍鳥的原始羽毛相當粗[4]。

隨者位置的不同,絲狀結構的長度也不一樣。眼睛前方的絲狀結構最短,只有1.3公分長。肩膀處的羽毛則長達3.5公分,身體其餘部分的羽毛長度一致;臀部到尾巴的羽毛較長,可達4公分長。尾巴下側的羽毛較短,只有3.5公分。前肢的最長羽毛約1.4公分長[4]。

由於這些絲狀羽毛過於密集,無法細微地檢驗、分析其構造。但整體來說,這些絲狀結構可分成兩種型態,較粗、較硬的絲狀結構,以及較細的絲狀結構。較細絲狀結構互相平行,與較粗絲狀結構之間保持一定的角度。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分別代表較粗的羽莖、以及從羽莖分叉而出的細羽枝,類似現代鳥類的羽毛,但較為原始[12]。整體而言,中華龍鳥的羽毛構造簡單,較類似現代鳥類的絨羽,有粗羽莖、長而細的羽枝。義縣組的其他化石也有發現類似的羽毛痕跡,例如孔子鳥[4]。

顏色

編輯

中華龍鳥的羽色復原圖,圖中比例尺為10公分

中華龍鳥的身體與尾巴羽毛,可分為深色、淡色兩種區塊,某些研究人員推測這代表不同顏色的羽毛。陳丕基、董枝明等人認為這是化石的母岩在分開時,所造成的不規則排列[4]。在2002年,尼克·朗里奇(Nick Longrich)在古脊椎動物學會提出,這些深淺區塊,代表生前的羽毛色素,在化石化過程中保存下來;朗里奇認為深淺區塊的排列過於規則,不可能是分開母岩、腐爛過程造成的。由於較深的區塊主要分佈於背部,較淺區塊分佈於腹部,而尾巴的深淺區塊以條紋狀排列,具有反蔭蔽(Countershading,動物保護色的一種類型;動物的背部顏色深於腹部,上面投下的光線使它全身顏色均勻而不醒目)的效果[15]。

在2010年1月份的《自然》雜誌網站,張福成等科學家公佈數種恐龍與早期鳥類的羽毛痕跡研究,發現這些物種的羽毛帶有黑色素體(Melanosomes,一種存在於羽毛、皮膚、鱗片的吸光色素),藉由研究其羽毛痕跡中的黑色素體大小、分佈形態,張福成等人發現 IVPP V14202 (現在華誕龍屬的模式標本) 的尾巴可分為深色、淡色兩種區帶,證實上述理論。此外,藉由與現代鳥類羽毛中的黑色素體作比對,張福成等人能推測出羽毛黑色素體在生前所代表的顏色。根據研究人員的推測,IVPP V 14202的身色羽毛,在生前呈現粟色、或紅棕色[16]。 2017年,根據三個標本(NIGP 127586,NIGP 127587,IVPP V12415),研究人員發現該動物的身體有反影偽裝顏色圖案和條紋尾巴[13]。

爭議

編輯

主條目:有羽毛恐龍

有些研究人員將中華龍鳥化石上的絲狀痕跡,認為是種膠質纖維的痕跡,這些纖維在中華龍鳥的背部與尾巴下方形成皺摺,類似某些現代水生蜥蜴[17]。

這個假設否定中華龍鳥是已知有羽毛獸腳類恐龍當中最原始的物種,也質疑目前的羽毛起源理論。他們也提出質疑,認為最初的羽毛並非因為飛行演化而出現,而是為了隔離熱量,而最初的羽毛首次出現於相當原始的恐龍演化支中,該演化支之後演化成現代鳥類[18]。然而,即使所有中華龍鳥標本上的似羽毛結構都不是羽毛,另一種非手盜龍類的虛骨龍類物種,帝龍的化石上也保存了簡易的絲狀原始羽毛。

在2010年,中國、英國和愛爾蘭等國科學家在中華龍鳥的絲狀痕跡發現黑色素體的存在,由於膠質纖維無法容納黑色素體,這證實這些絲狀結構是羽毛痕跡,而非膠質纖維[16][19]。但是蒂綱·索拉(Theagarten Lingham-Soliar)在隨後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了一具中國的鸚鵡嘴龍化石皮膚上的鱗片、色彩及圖案,認為黑色素體降解後可能沉積於其他組織[20],所以並不能證明中華龍鳥的絲狀痕跡是毛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