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读丨《气的思想》:从中国思想史的视野中追寻“气”的概念变迁历程

2025-06-07 14:10:17
对于广泛意义上与思想有关的各种文献中出现的重要用语,捕捉其含义内容,探明自古到今整个时代历史变迁的状况,这种中国思想应有的“史...

对于广泛意义上与思想有关的各种文献中出现的重要用语,捕捉其含义内容,探明自古到今整个时代历史变迁的状况,这种中国思想应有的“史”的研究,在过去的学术界,还有未着手的领域,但这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应当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抱着通过上述那样的工作,以把握、规定所出现的哲学概念这一贯穿始终的明确目的,开始了这项研究计划。

书法中的“气”

在中国哲学基本概念中,作为适合这一目的的内容,我们选取了在各时代不断出现、与思想性用语与思想史的重要问题有关的“气”为中心议题,同时,把它和相邻近的哲学概念——道、理、精、神、心、性、形、质等思想用语相联系来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研究的参加者,在年龄上有老、中、青,是各个时代不同的专门领域中的研究者。有关的章节是在研究会中反复相互批判、补充完备,不断努力以求得到共同理解,进而汇总为时代性总论的态势上结出的成果。由于这一研究是在研究会中,以发表、讨论来进行的,所以参加者限于住在东京附近者,尽管四年间有所出入,但参加者从开始就不断地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即使作了这样的努力,其中对某个问题还会有不同的见解残留着,这就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研讨了。

这部论考在内容、资料方面的特色,在于进行系统地考究自古到今漫长时期的历史问题的同时,具有脱出历来中国思想分类的框框,对未开拓的领域广泛进行新的考察的意向。首先是以甲骨文、金文的发掘资料为基础,探索了古代殷周时期原始的生命观。其次,随着作为纯粹的中国固有思想——诸子思想百家争鸣的盛行,“气”这一主题也百花齐放:可以看到,从社会的“气”到自然的“气”,以急剧的速度在广阔的范围中展开。接着,可以看到,在汉代的礼教思想中,它被提升作为具备自然哲学形态的概念。

甲骨文中的“气”

从魏晋到隋唐,在作为神秘性宗教而盛行的道教中,“气”被纳入到合乎神仙旨意、具有哲学和方技两重性的体系之中;而在同样由民间传承的汉医学中,则成了作为整体机能基础理论——血气的支柱。正是道教和医方,才以具有土俗性格的“术”为基轴,而这部论考由于突破了历来纯粹哲学的范围,或者说另外范畴也有一定比重,所以特地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考察。继此之后,在和首次外来思想——佛教冲突的问题上,也可以指出同样的情况。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木简医书

在经过与各种思想交融的基础上,自宋代到明代,构筑起了企图使儒教再生的体系性的理气哲学——朱子学和阳明学。而在明清时期,又开始和第二次外来思想——西洋文明接触。这在另一方面,产生了促使对传统性再思考的结果。我们进入了历来作为文学的领域,提出了桐城派的文章和“气”的问题。

“气”的思想在近代经过了怎样的历程呢?这是值得注意的。在清末到“五四”时代革新思想的基础上,试图朝着物质观的方向转化,是这一哲学性课题的终结。但即使在现代,作为生活文化中的现象,它的生命仍在中国继续着。不!岂止是如此,“朝气”、“争气”,等等,在现代中国,它们作为表示不屈意欲之词,伴随着具体的态度,是经常被运用的。

在日本,即使日常惯用的词语中,“気”[译者按:即中文“气”]字也多得不胜枚举,稍微想一下就可举出:“気がむく”,“気があう”,“気にかかろ”、“気を入れゐ”、“気か利く”、“気を落とす”以及“本気”、“気性”、“元気”、“気势”、“天気”、“景気”,等等,从与个人的情绪、性格有关的内容开始,一直到作为人一般具有的注意力、活动力,或自然界、社会现象运动的基础之物,被广泛地使用着。

如看一下出现这些用法的场合,虽可指出其在用语方面和中国的类似性很多,但支撑这些词语意义最基本的东西,无疑还是以在日本产生成长起来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于自然、社会的对应方法为核心的,这大概也是无法否认的吧!只是如作为古典的东西,用语中有从中国文献中引入的内容,在形态上相互一致,意义上也显出共同性。概括而言,日本的这些“气”的使用方法,总有这样的特征:以人为主体的情绪性的倾向很强,是作为与人有关联的整体的气氛;而只有在对象化、客观化的场合,才与流动的性质有关。

那么,与此相反,中国的“气”有怎样的性质呢?“气”字的起源,正如后面的论考中所定义的那样,古代是作为形成云的气,是人呼吸的气息等等,可以说是以对精灵咒术的理解为原型的。总体上可以说,与日本的用法相比较,相对于作为主观情绪来,它更倾向于作为生命基础的运动能量,是作为含有具体的实质,或是作为与外貌的状态有关的东西被使用的。

就内容而言,日本同样使用的“元气”、“天气”等词汇,在中国,可以说具有被理解为实体之物的历史性特性,也一直沿续了下来。日本作为表达感情纤细摇曳而使用的“気味”一词,与表达各个时间的心情这样的意义不同,在中国,指人的各不相同的气质。还有,“气味”一词,与表示心中的情趣、倾向这样的意义不同,在中国,用来指从具体的物体中发出的味道的场合是很多的。

若历史地看,“气”在中国,不仅自宋到明,在朱熹(朱子)和王守仁(阳明)为中心的理气哲学中,在体系性的存在论中起着主要作用,而且可以看到,从战国到汉代——把万物的生成作为考察对象时开始,它就被作为实质组成人和物的能量的基础,贯穿于包括儒教、道教及佛教的整个中国思想史中。不仅在狭义的精神历史范围内,而且还包括人的身体方面——在道教不老不死的方技中,在汉医学的治疗处方中,它作为最原质的基础原理在说明上被明确地使用。还不仅如此,甚至更推广到文学、艺术方面;“气”,在重视蕴藏于诗文和书画深层的生动性的理论中也被使用着。

朱熹

王阳明

在现代,思想界的状况是,心与体、心与物这二元的矛盾和相克,以及怎样才能超越它们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身体论不断涌现,因而被认为蕴藏于心的深层,组成了人体的“气”,就不仅仅包含着“人”这一方面的内容;如果考虑到被视为自然物普遍基础的“气”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之中对各种各样思想史课题不断起着重大作用,那么,即使是回顾,根据引出问题的方法,单单算一下,不就会无法结束了吗?

因此,这部论考从整体上说,我们只想概括地涉及与此有关而出现的具体的“气”概念的变迁。全书的构成,在小的方面,是篇章与重要性相对应,分别或以思想家,或以文献,或以学派,或以思潮为主题。大的方面,则是顺着从古代到近代“气”概念的发展过程,按照殷周到西汉原始生命观和“气”概念的成立;魏晋到五代儒、佛、道三教交融期间“气”的概念;北宋到清代的理气哲学中“气”的概念;清末到“五四”时期近代革新思想中“气”的概念这样时代的划分而汇总起来。此外,各篇都以总论来概括,这也就可以弥补篇章中的欠缺了。

“气”的思想概念,就宏观而言,可以视为是组成人和自然的生命、物质运动的能量。但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领域,它表现的状况和起的作用却未必相同,而是各有差异的。在殷周甲骨文、金文的资料中,只能推想认为“气”字是在其他的意义上被使用(与后来的“气”字意义相当的字还未出现),它相当于风和大地的运动。虽说在《说文》中,“氣”字的基形“气”,被作为象形意义上的云气,但成为自然界中运动基础的云气,是从《庄子》之际才开始经常出现。另一方面,在《庄子》中,既有着在人的方面作为生命基础的呼吸——“气息”这样的词,也有关于大地和风,蕴着大块噫气,这种被理解为精灵或拟人化的形态。

在战国诸子的儒家、道家中,“气”开始以“浩然之气”、“血气”并伴有治气养心这种“术”的习俗形态显现出来,但随着在道家中相对于外物的人的反应,或者在时令性的活动中自然的推移成为大受关注之事,“气”在追求解明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中,内涵也得到了发展,被提高为自然哲学的概念,被说成是由于它的集散而生成了万物。在兵家中,它也成为勇气的基础,或是作为与个人有关之物,或是作为与集团整体有关之物而被使用着。在汉代,伴随万物生成论的出现,“气”作为产生精、神、形、质的基础,被纳入到其体系之中;在混沌的道等高一层次的概念确立后,它成为下一层次——在生气这一基本的意义上,被称为元气。还有,在政治思想——天人感应思想出现以后,它作为其间的媒介物,与阴阳、五行等相关联而被使用。

像这样被纳入到万物生成论中的“气”,到南北朝、唐代的道教中,在对天地、神仙的至上信仰情况下,其高深莫测性更加浓厚,成为兼备神秘化和技术化的理论而具体化了。在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医方中,可以看到它在血气和五脏为主等方面被集中地使用。在那时的佛教解释中,“气”虽也和其他传统的用语同样被使用,但由于汉代以来的训诂和南北朝道教理论的影响,则带有从其本意中分化出来的“动”的意味,“习气”等等则是在贬义的情形下被使用。但那时的“气”,除了作为身体内化之物外,还有着表现为外在化、客观化之物的特点。

原先在整个唐代的道教中,“气”是和太虚、太极一起被理解的,以“气”为中心的发展,成了宋代道学的先驱。而且作为“气”的变化的原理,“理”和“气”一起登场了,“气”中的质和“理”中的性相联系,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现象和本体的体系性的理气哲学。而到了明代,以王守仁为中心,“理”和“气”整个地被理解为心,心的作用——良知被重视,重心与“气”的联系。在清代,则不断向被称为“气”的哲学方面移动。

太极阴阳消长图

到了全国内外都吃紧起来的清末,即使同样也是“气”,却被由广泛汇集起来的“民气”等词汇取代而受到提倡,即使在道器论中,也和宋代哲学中的情况相反,与“道”相对的“器”升到了优先的地位。“气”的实体,在西方思想影响下,被解释为能量,朝着物质方向转化。具有漫长历史的“气”的哲学性思考,宣告终结。

作为附论,我们根据译文,窥视了气在欧洲、美洲是如何被理解的状况。可以举出这样的特色:在德国,重点是生命力;在法国,重点是能量;在英美,重点是内在力。这是试图重新改变只有在日本、中国才通行的固定视角来加以考察的例子。

此外,作为事后的回顾来说,明清间,由于对朱子学和阳明学的批判,因而对建立了对把握“气”的变动有特色的理论的王夫之没被列入篇章;还有,在过去的日本汉学中,怎样理解中国的“气”呢?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伊藤维桢(仁斋)视宋儒之理为虚妄,特别重视气,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元——气;连他也没有列入篇章。这些对于企图突破框框,开拓领域,转换视角的论考来说,是很可惜的。

//

相关荐读

《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

[日]小野泽精一 福永光司 山井涌 编

李庆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从诸子思想到佛道两教、理学、心学;从医卜星相到琴棋书画;从欧西诸国到朝鲜、日本——“气”的身影无处不在,可谓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绕不过去的一个存在。为何“气”如此重要?

20位日本中国学专家从我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考察自先秦以至近代的经典文献,借此分析和展现在我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作为自然和人的基本构成的哲学概念——“气”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归纳我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演变之路。本书把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气”的概念作为“点”,来考究自然观和人的观念这个“面”,它沟通了哲学概念和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阐发了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现实的内涵,是一部文化思想史领域的名著。

丨作者简介丨

小野泽精一(1919—1981),曾任东京大学教养部教授、二松学舍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传说的思想史考察》。

福永光司(1918—2001),曾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著作有《道教思想史研究》《庄子:中国古代的存在主义》《魏晋思想史研究》。

山井涌(1920—1990),曾任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著作有《明清思想史研究》。

丨译者简介丨

李庆(1948—),山东烟台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师从章培恒先生。1988年起任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教授,同时为复旦大学古籍所兼职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献和文学、海外汉籍文献的收藏与研究 、日本汉学史等。曾参与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著有《日本汉学史》五卷,译有《中国诗史》等。

转编自【上海书店出版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